注:A不同光质对海桐等4种植物生物量积累(鲜重)的影响;B不同光质对海桐等4种植物生物量积累(干重)的影响。图6 不同光质对植物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03讨论植物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机能的重要物质,分析光环境对其健康生长的影响需要首先确定环境的光照度值和光照时间。已有研究显示,在光照度值保持在植物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之间时,即可激发植物光合作用进行生长又不损害植物健康,低于光补偿点时植物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处于休息状态[21]。阳性植物光补偿点大约在9μmol·m-2·s-1~18μmol·m-2·s-1(相当于450lx~900lx),阴性植物光补偿点大约为9μmol·m-2·s-1(相当于450lx)[22]。本试验设定光环境照度值150lx~250lx,低于植物光补偿点,结果显示4种园林植物均处于正常生长状态,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依然大于呼吸作用。试验表明,“低于光补偿点时植物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处于休息状态”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所有植物,海桐、大叶黄杨、红王子锦带和彩叶杞柳在低于光补偿点的光照射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处于正常生长状态。植物作为城市园林构成要素之一,是有生命的特殊存在,光照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不合理的园林夜景照明不仅会破坏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美,还会影响到植物自身的健康生长[23-24]。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材料对光质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在植物景观照明对策上应考虑选光适树。在自然环境中,植物的正常生长状态是白天生长夜晚休息,即“昼长夜眠”,因此对植物健康而言,夜晚生长势不易过旺。本试验结果表明,对海桐等4种植物来说,不同光质比较而言有色光比白光照射对促进植物生长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植物夜景中最好使用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小的白光照射。如果需要应用有色光,红光、蓝光对海桐等4种植物生长的影响较大,绿光、黄光和白光相对影响较小,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具有共同性[25-27],在夜景设计中应用彩色光时也要尽量避免使用红光和蓝光。已有研究认为,植物不吸收绿光,对绿光起反射作用[24-26]。在本研究中,园林植物海桐、大叶黄杨、红王子锦带在绿光照射下,其叶面积(6.6%~21%)、比叶面积(8.67%~18.2%)与对照相比都有较大的增长;树高生长量分别增加了17.15%左右;枝条生长量分别增加了4.72%~29.99%。园林植物彩叶杞柳在绿光的处理下,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高于其他光质处理。试验表明,海桐、大叶黄杨和红王子锦带在绿光照射下,照射光能不会全部被反射掉,绿光也会对这些植物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不同植物的物种特性致使绿光照射产生的结果不同。在夜景实践中,要获取生长较好的植株需依据植物的物种特性选择相应的光质处理。 04结论相对于接受正常日照、夜间未增加光照的植物而言,在光照度150lx~250lx环境下每天增加4h持续照射后,4种植物的树高、枝条、生物量积累都有显著增加,植物的叶绿素指标也有波动,全部生长指标均在正常生长值范围内。植物生长未出现光抑制现象和徒长现象,因此,照度值150lx~250lx,延时4h光照适用这4种园林植物的夜景照明。不同光质对不同植物生长指标参数的影响不同,例如红光和蓝光下海桐和大叶黄杨有较强的生长势,红光、黄光和绿光更有利于红王子锦带和彩叶杞柳干物质的积累等,因此,要确保夜景照明环境中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需依据植物的物种特性选择相应的光质处理。 参考文献:[1]沈欣荣.夜景观与夜景观设计概念的产生[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1):21-24.[2]张渝文,李鑫.城市夜景照明光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J].灯与照明,2008,32(1):27-29,39.[3]刘涛,李万年,王家妍,等.红蓝光质配比对观光木苗木生长及内源激素的影响[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2(2):11-18.[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崔洪平.光质对松树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绿色科技,2022,24(13):82-84,67.[6]许大全,高伟,阮军.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2015,51(8):1217-1234.[7]郑洁,胡美君,郭延平.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调控及其机理[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7):1619-1624.[8]PICOTTE J J,ROSENTHAL D M,RHODEJM,etal.Plastic responses to temporal variation in moisture availability:consequences for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plant performance[J].Oecologia,2007,153(4):821-832.[9]GAMIER E,SHIPLEY B,ROUMET C.Astandardized protocol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pecific leaf area and leaf dry matter content.Functional Ecology[J].2001,15(5):688-695.[10]邓金坷.颐和园夜景光生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11]曹艺.城市园林植物对夜间光照的生理生态响应[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5.[12]杜达丰,王洪珍,王爱英.LED夜景照明对植物生理的影响探讨[J].灯与照明,2013,37(4):27-30.[13]范春楠,孙艳昭,王艺萌,等.路灯照明对杏树行道树生长及光合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8(1):101-105.[14]段然,杨春宇,陈霆.园林照明对景观植物叶片色彩影响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1):83-86.[15]刘庭风,汪幼江.园林夜景植物的光照度调查[J].照明工程学报,2019,30(5):66-70.[16]段然.基于植物生物节律的园林照明研究:以窄叶石楠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7.[17]李娟霞,田青.兰州市6种园林植物叶片形态和光合生理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0(1):72-80.[18]段然.基于生物节律的园林植物照明[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19]何桂芳,吴见,彭建,等.基于高光谱的石楠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1):25-32,59.[20]林晓宇,朱强根,刘慧,等.光照对植物枝叶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研究进展[J].现代园艺,2022,45(2):1-4.[21]李农,王钧锐.植物照明的生态环保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3,24(2):5-9.[22]陈景玲.实用光源的lx与μmol·m-2·s-1的转换关系[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32(2):94-97.[23]杨春宇,段然,马俊涛.园林照明光源光谱与植物作用关系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6):24-27.[24]刘颂,董宇翔,邹清华.夜景照明对城市滨水环境生态—活力目标权衡的影响:以上海黄浦江徐汇滨江段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22,20(1):73-79.[25]程亚娇,谌俊旭,王仲林,等.光强和光质对大豆幼苗形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4):2655-2663.[26]曹刚,张国斌,郁继华,等.不同光质LED光源对黄瓜苗期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6):1297-1304.[27]周锦业,丁国昌,何荆洲,等.不同光质对金线莲组培苗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5,5(5):67-72. 来源:《中国城市林业》《照明技术与设计》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