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新闻中心 - 农业照明网 - 农业照明网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技术
新闻中心
数字赋能农业生产,新民“植物工厂”实现“一棚一码”!
发布时间:2023.08.18
↑ 点击查看详情 ↑ 
 
大棚种植信息跃然“码”上,电脑操控营养液系统,智慧农机协助进行保护性耕作……近年来,辽宁新民市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发展,率先建设“数字孪生农业基地”,赋能农民种植、农业生产,用数字技术便民助农,促进产业发展。
 
水田映出碧空,秧苗点缀云朵,插秧机在青绿间行走,播种生机。
 
虽是农忙时节,辽宁沈阳新民市前当堡镇中古城子村的种粮大户王时忠却颇为从容,打开手机上的“MAP智农”软件,今年流转的1800亩地的卫星地图、两小时内的天气情况、土壤墒情等信息一目了然。
 
“流转土地面积多少、天气适不适合打药、灌水层深浅、作物长势等,以前都靠人工测量、现场查看,现在通过卫星采集数据,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做出预警,还能精准定位,大大减少了巡田工作量。”王时忠说,“看‘数’种田,去年每亩水稻增收50斤,施肥成本降低20元。”
 
数字“种”进黑土地,乡村振兴添动力。近年来,辽宁新民市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建设,2021年,获批辽宁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市;2021年年底,在全国率先建设“数字孪生农业基地”,建设“三农”专题数据库17个,汇集各类涉农数据。信息网站、短信平台、语音系统、智慧农业APP等技术,已经在当地农业政务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应用。
 
 
数字化创建智慧大棚
 
5月末,新民市法哈牛镇后沙河子村农民李宝吉在大棚内新播种了一茬苦苣。直直腰的间隙,他掏出手机扫描了一下大棚入口处的二维码,认真填写起种植信息:“农作物种类,苦苣;种植面积,1亩;播种时间,5月21日;预计上市时间,6月21日;预计产量,5000斤。”
 
这个二维码,是新民市为每个大棚创建的唯一身份标识。除了农户自主更新的种植信息外,二维码内还会显示大棚位置经纬度、面积、所有者等基本信息。新民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冷卓见介绍,“这些信息汇总到新民市数字乡村一体化平台,既有助于对大棚进行确权管理,又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区域内种植结构、产量情况,为农民提供产业信息、上市指导。”
 
“这两天,苦苣价格处于市场低点,我们通过调节棚内温度,推迟上市时间。”说话间,李宝吉来到了另一栋大棚,绿油油的苦苣铺满地面,正待出棚。李宝吉按下电动按钮,遮光帘降下,通风口打开,棚内温度渐渐降了下来。
 
今年初,李宝吉贷款对几个大棚进行了维修、升级。“以往用钱都靠找亲戚朋友借,东拼西凑要好长时间才能筹齐。今年第一次找银行贷款,一共16万元,几天就给我放款了,挺顺利!”李宝吉兴奋地说。
 
通过数字乡村一体化平台,“一棚一码”数据和惠农补贴数据、土地确权数据等相互校验,新民市构建起“数字+金融”服务体系。银行只需对接新民“数字乡村”系统,就可依权限自动调用补贴、设施农业、农户信息等各类数据,减少了采集信息的时间和费用。
 
“对银行来说,最关键的是要核实大棚所有者信息。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实地看棚、反复找周边农户或村党支部了解情况来确认,流程复杂、时间长、风险大,农户和银行积极性都不高。”盛京银行沈阳新民支行客户经理王宇航说,“现在‘一棚一码’由农业农村局集中备案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关键、可靠的信息,我们敢贷也愿贷。”
 
新民市现有5.5万个大棚,年产设施蔬菜近100万吨。目前通过“一棚一码”工作,新民市正在为每个大棚创建唯一的身份标识,收录包括大棚归属、所在村镇、面积等基础信息。2022年11月以来,金融机构通过新民市数字乡村一体化平台,累计为农户放款150余万元。
 
“我们正在通过棚户自行录入、村委会代为录入等模式,扩大信息采集和应用范围。”冷卓见说,“未来大数据将打破农业个体化的信息孤岛,为开展订单农业、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打造区域高端品牌,提高农户收入。”
 
 
信息化融入农业生产
 
穿上一次性鞋套,经过风淋室,进入大民屯镇沈阳秋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厂”,仿佛来到一间大型实验室——一组组整齐排列的水培蔬菜,沐浴着棚顶散射下来的阳光,根部的管道系统为蔬菜24小时循环供应水和营养液,写着定植日期、采收时长的标牌指示着每组蔬菜的生长状态。
 
“我们将精准作业应用在农产品生产中。通过电脑操控营养液系统,实时反馈监测数据,调整营养液配比,24小时不间断为植物提供所需养分。”秋实农业董事长栾冰说。
 
栾冰介绍,这样一栋5000平方米的“植物工厂”,每年可生产19种叶菜,年产量40吨。无土栽培还有效避免了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实现农药零使用,生产过程通过“二维码”可全程追溯。
 
数字赋能,推动农业生产向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以秋实农科园区为基础,我们正在构建数字孪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由政府投入,通过三维建模和物联网技术构建园区的虚拟镜像,连接园区各个温室数据,未来实现一屏管园区、农作物全生命生长周期的智慧化管理。”新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世龙说。
 
迈入位于新民市胡台镇的沈阳福来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的大门,一股豆香扑鼻而来。新建的回字形厂房便于通风散热,豆浆受重力作用通过管道自上而下地进入各层车间,生产出豆腐脑、豆腐、豆干等不同产品.
 
“现在我们的大豆日加工量可达300吨,每天生产的豆制品多达五六十种,清晨送货车辆排着队往外走。”董事长鄂晓泉带着记者来到一间中控室。
 
“以前这个屋里要安排四五十人专门接听订货电话。去年通过政府对接,我们上线了手机订货系统,现在客户可自行下单,只需4个人就能完成所有订货工作。”鄂晓泉说。
 
近年来,新民市加大网络通信、物联网、自动控制及软件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的精细化,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智能化监管土地耕作
 
在新民市于家窝堡乡,连片的玉米秧苗长势正旺,笔直地“站”在田垄间,远远看上去整整齐齐。新民市北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翟恒伟自豪地向记者展示着,“现在起垄都靠卫星导航、无人驾驶,起的垄,那叫一个直!”
 
打开手机软件,翟恒伟调出正在作业的插秧机画面。“通过GPS和前后两个摄像头,我们能实时掌握农机在什么位置、干了多少活、如何作业。这些影像和数据资料,不仅能解决边界地带一亩二分地的纠纷,也是政府部门核验耕作面积和耕作质量的重要依据。”翟恒伟说。
 
从2020年开始,农业部门对东北黑土地开展为期5年的保护性耕作(《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通过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少耕播种等现代耕作技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从而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或土壤肥力。
 
新民市还为拖拉机、收割机、打包机等农机安装摄像头和GPS,对耕作过程实行远程监控。通过远程监控,相关部门和农机合作社可以随时观察大型机械作业情况,监测深松深度和作业面积,掌握农业机械耕种质量和数量,掌握农机进度质量,避免作业造假,规范机械手操作流程。
 
去年,翟恒伟完成了1万亩保护性耕作任务,通过验收拿到了补贴。今年1月,翟恒伟开办了新民市农丰农机驾驶员培训学校,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户进行智慧农机操作和保护性耕作培训。
 
“在合作社和培训学校的带动下,今年我们保护性耕作面积将达到5.2万亩。”翟恒伟说,“通过智慧农机,可以实时监测耕作方式、留存影像资料,为相关部门核验提供数据支持,推动保护性耕作政策精准实施。”
 
数字赋能农业政务管理。截至目前,新民市已为364台作业机械安装远程监控;建立农业电子数据库,并把12个生鲜乳收购站、3辆生鲜乳运输车、233个“三品认证”产品、120家种子生产企业、89家兽药生产企业、1家农药生产企业和51家饲料生产企业全部纳入数据库管理。
 
“新民将持续种‘云’耕‘数’,构建1个云底座、1个数字底座、N个应用场景的‘1+1+N’数字乡村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李世龙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END-
 
↓ 点击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