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被列入我国十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
2016年,申请国家惠农资金补贴专家报告会暨杂交构树精准扶贫研讨会在农业部召开;
目前,全国杂交构树种植面积已超过600万亩。
杂交构树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历经十几年潜心研究并通过示范验证,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的优质树种。并且在造纸、饲料、生态保护、城市绿化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新品种或新材料的扩繁,不能单纯依靠种子来繁育。耗时长且后代变异大。而扦插也受季节和育苗技术的限制。所以,在种苗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多家科研院校与企业研发了杂交构树组培体系。
杂交构树通过组培无性扩繁,不仅可以保存优良种质资源,稳定遗传优良品性,还不受季节影响,加快了种苗扩繁速度。
怎样才能高效产出?
既然选择了组培无性扩繁,那么问题又又来了,怎样才能高效产出?
组培技术虽然不受季节影响,可以加快生长周期。但组培体系繁琐的程序(初代—继代—诱从生芽—诱不定根—练苗—移栽)也导致生产成本加大,耗财耗力。而且传统组培技术扩繁杂交构树需要用激素诱导生根,易在根部产生愈伤组织或不易生根,练苗及移栽的成活率大打折扣。
陕西青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次通过无糖组培技术,成功研发杂交构树无糖组培体系。
无糖组培介绍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Sugar-free micropropagation)又称为光自养微繁殖技术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改变碳源的种类,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通过输入CO2气体作为碳源,并控制影响试管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促进植株光合作用,使试管苗由兼养型转变为自养型,进而生产优质种苗的一种新的植物微繁殖技术。无糖组织快繁技术可有效解决藤木、木本植物生根难的问题。
这一技术概念是在1980年提出的,其技术发明人是日本千叶大学的古在丰树教授。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技术成为植物微繁殖研究的新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无糖组织培养技术也在各国开始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来,从事这一技术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越来越多,这一技术也逐渐成熟,并开始应用于植物微繁殖工厂化生产。
杂交构树“无糖组培”
在杂交构树“无糖组培”整个培养过程中,将增殖苗进行无糖组织培养,10天就开始生根了。15天左右生根率已达到95%以上。生根过程不添加任何激素和有机物,因此根部没有愈伤组织,根长且白。而且无糖组培半开放式培养环境,充分发挥了植株自身光合作用,使得植株长势好、长得快、根系发达。且无糖组培技术通过控制微环境,使植物能够平缓地过渡到自然环境,移栽成活率显著提高,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文章来源:陕西青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